南方声屏报 | 万氏兄弟:艺术永远向前走

 

前言

 

本期独家专访的嘉宾是广州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氏兄弟“万以琚和万以珩”。自幼随父“捏泥为乐”,造就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遇上3D地画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万氏兄弟表示,一直被父亲专注、执着、坚持的工匠精神影响深远。

 

万氏兄弟——哥哥万以琚(右)、弟弟万以珩(左)

 

No.1  承父之志做到极致

 

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级非遗项目,广州泥塑通常以手工制作为基础,在黏土里加适量的棉花反复槌入细泥中,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然后自然阴干,以人物动物、花卉等为主。广州泥塑作品题材内容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构思通俗易懂,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手工雕刻技法更是细腻传神。

广州泥塑的代表人物是万兆泉其作品带有浓浓的广府艺术风格生动感人。他的一对儿子万以琚和万以珩是广州泥塑第五代传承人,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热爱艺术。大学时,兄弟俩报考广州美术学院艺术道路就此展开。

 

万兆泉(左)从小栽培儿子的意思修养

万以珩:

最早的启蒙是小学时期,当时看到父亲醉心于创作泥塑作品,我们两兄弟都感到很有兴趣,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学下,做出一些简单的作品。到了高中时期,为了日后能考进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美院),我和哥哥就读于广州市第110中学(现广州市美术中学)从绘画到雕塑再到设计进行专业化学习。正式进入美院后,哥哥万以据修读雕塑系,而我则选择展示设计系,还特意在毕业后继续深造雕塑三年。踏入社会后,我们跟随父亲的脚步承接一些泥塑的建造工程,2019年成功把广州泥塑申请为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今年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声屏报:

父亲万兆泉早前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提到,当年他幸运地遇上伯乐——香港手制模型大师马乐山,从1981年到1995年做了上千件玩具,凭一双手养活你们。这件事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万以琚:

这段回忆可谓印象深刻。父亲以前做模型时,光打磨这个工序就耗时甚久,而且过程严谨、复杂。父亲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专注、执着、坚持的工匠精神,耳濡目染之下,对我们影响深远。同时,他还鼓励我们多关注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经常让我们多看一些国外的艺术书籍,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因为艺术是不能单一的。其实父亲从没逼迫我们一定要从事艺术,只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便可。但他强调的是,以后无论做哪一行,一定要做到极致、专业,才能收获成功。

 

声屏报:

跟随父亲从事泥塑创作以来,哪两件作品最有代表性呢?

 

万以珩:

一件是2021年8月在南海苏村康有为故居的雕塑《龙腾喜悦》。其实雕塑分不同类型,如景观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人像雕塑等,《龙腾喜悦》属于景观性雕塑。创作契机源自当地有关部门想以新形式来表现龙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于是想放置一个创新及突破性的建筑。在看过我们以往的作品后,对方主动邀请我们两兄弟一起创作。这个雕塑的特点是,我们利用线性逻辑去微缩龙舟的形状,并且讲究协调地融合地理环境。作品以气势磅礴的龙头及其背上两个正奋力划桨的人让龙舟奔腾向上,寓意通过党和百姓的不断努力,乡村振兴之路也会振翅高飞。另一件是中山肿瘤防治中心为纪念11位开院元勋,邀请我们为定制纪念性雕塑,致敬院所先驱,传承精神力量。这11位开院元勋,当中包括钟南山院士的母亲廖月琴女士。当收到邀请时,我们拿到的照片因时代久远而有点朦胧发黄。但纪念性雕塑讲求形神俱似,为了能高度还原人物外形,我们特意花了一番功夫。揭幕式当天,钟南山院士以家属的身份出席,并分享母亲在医院工作的点滴。当见到母亲的雕塑后,他赞不绝口并合照留念。这两件作品算是我们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雕塑。

 

《龙腾喜悦》是万氏兄弟的创新泥塑作品。

 

No.2  广州3D画作掀热潮

 

开拓眼界,屡求突破是万氏兄弟艺术路上的态度。2004年,一次机缘巧合和大胆尝试,万氏兄弟成为国内首对让画“立”起来的3D地画艺术家。经过数年的钻研和创作,万氏兄弟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中山、深圳两地先后创作出150米长和200米长巨幅3D地画《时尚之都,理想之城》和《蓝之梦》,曾成为“世界最长3D地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万以珩说:“我们在英国、德国探寻3D地画时,看到街头艺人用粉笔在地上画作画,但被雨水冲刷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3D地画在国外被称为‘瞬间的艺术’。”

 

万以珩:

2004年是我们兄弟俩首次接触3D地画。当时有位朋友向我招手,表示有地产商想邀请我们在楼盘区域内绘制3D地画,还称“你们画画那么厉害,相信这个也难不倒你们吧”。由于此前对3D地画并无了解,仅看过网络图片,相关资料也不多。于是我们便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挑战一下。没想到当中的难度是超乎想象,不仅在户外暴晒,而且画了很多次仍不符合心中所想。如果是一张普通壁画,大概一天就完工,但五张3D地画却用了数周。虽然时间成本大,亦甚具创作难度,但我们却因此迷上这种艺术。那次之后,我们特意出国考察,带英国、法国、德国等地探索如何创作3D地画。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们就把其带回国内进行深化样发展。

 

声屏报:

2012年和2013年的两个作品曾成功冲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又是一次什么样的体验?

 

万以琚:

2012年,我们已将这种艺术发挥得日臻完善。当时中山的地产商邀请我们创作,作品为150米长的3D地画《时尚之都,理想之城》。经有关部门核准后,首次允许我们在公用马路上作画并展示半年。画作面世后,一下子成为当地著名的“打卡点”,引起文化界别的大量关注。一年后,深圳的地产商邀请我们创作出200米长巨幅3D地画《蓝之梦》。这两幅作品曾成功申请“世界最长3D地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尽管纪录已被后来居上者打破,但我们在这次经历中,充分体验到自我竞争,突破极限的吉尼斯精神。

 

万氏兄弟的3D地画《时尚之都,理想之城》

 

万氏兄弟的3D地画《蓝之梦》

 

而后,万氏兄弟亦到全国多地创作3D地画,带领起一股3D热潮。到了2020年6月,广州市提出将北京路周边进行改造提升,回到土生土长的出生地广州万氏兄弟把3D画技术活现在府学西街的墙面上,成为广州市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过的行人和游客均是赞叹不已。

 

万以珩:

在我们看来,有赖于此前在各地的累积,才成就3D画作在府学西街爆红的现象。坦白说,过程中是困难重重——创作概念、与周边街坊沟通、执行落地,每一项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首先我是广州人,这个项目是呈现本地风貌,而非天马行空的创作,所以我会翻查大量资料,如广府文化、动漫文化、花城广州、风俗民情等。而且相较以往不同的是,这批作品我们采用室内绘制+室外细化的形式,为了避免日晒雨淋而影响工作进度,我们选择在室内绘制户外用画布,加班完成后把画布贴在外墙上,然后进一步深化细节。最终,设计半年、沟通半年、制作两个月,终于把这些作品展现于普罗大众面前。

 

No.3  一街多景处处亮点

 

在现今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中,万氏兄弟依然坚守在广州泥塑的传承和发展上。2019年8月,父子三人一起把泥塑带进校园,社区,以不同的形式现场授课,开班授徒,同心协力打开泥塑传承局面。

 

声屏报

两兄弟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哪些传承方向呢?

 

万以珩:

推广是形式之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创新发展。我们会分为两部分,一是文创发展。一是泥塑深耕。我们近年大力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因为传承的受众是下一代。如何让下一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方向,但前提是切勿固步自封。至于泥塑方面,我们现在有授徒,他们的共性都是热爱泥塑,这是必备的条件。有热情才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声屏报

在大大小小的非遗推广活动中经常见到你们两兄弟的身影,请分享一下大众对于泥塑的感受。

 

万以琚:

绝大部分的人都十分喜欢,尤其是小朋友们,因为这些专业技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此外,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深受欢迎,例如泥的材质、颜色也较以往更丰富,不再局限于塑造一件物品,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色彩来表达新颖的艺术。这些突破也是我们教学的其中一个方向。

 

声屏报

接下来有哪些目标很想实现?


万以珩:

一个是开办一间包含泥塑和3D画作的艺术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与广州息息相关的创作文化。再者我们会参照府学西街的模式,参与旧城改造的项目,把我们的3D画作推广得更远,务求做到一街多景,处处是亮点。

 

声屏报

从1999年正式学习专业美术知识。至今已经22年,有什么话想要对自己说呢?

 

万以琚:

艺术是只能永远向前走、求突破,不能原地站、回头看。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为了助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或者协助更多人投入至传统文化行业。希望我们这段路能越走越远,同路人越来越多。

 

府学西街的3D画成为城中热门“打卡点”。

 

由万氏兄弟在府学西街创作的3D画立体且逗趣。

 

今年年初,万氏兄弟获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南方声屏报--总第1712期A05人物访谈

记者:孔祥勇

责编:孔祥勇

美编:王怡